光織屋
文/ Tipus
圖/ Badagaw、Tipus、Imay
幾年前曾經拜訪過燕子老師及杜瓦克老師打造的光織屋,如今又有一點不一樣了。在一個小山丘上的工作室比之前大了些,從台11線上無法直接看到完整工作室,外面種滿了各式各樣的植物,而且都被照料得很好、很蓬勃。
光織屋的陳淑燕老師與噶瑪蘭族的杜瓦克老師,近幾年在東海部落的大型裝置藝術每年都有新的創作,也常會在臺11線公路上,看見光織屋的夥伴們正在組裝作品。長年以新社部落為根基,取材在地植物素材,並以傳統工藝技法創作竹編、藤編、樹皮、植物染等作品,以作東臺灣植物纖維基地為目標,應用了傳統物件造型 Sanku 竹籐編漁荃創作生活燈藝。
工作室應用了的作品、材料、樹皮、竹藤編,營造出在地素材家飾作品簡樸溫暖的氛圍。
植物環繞著人與空間
光織屋是被各式植物包圍的人與空間,而在這裡生活的人與動物,也因著空間的條件,發展出彈性應用空間的柔軟度。體現在我們眼前的燕子老師、杜瓦克老師、助理丹丹、杜瓦克老師的父親以及狗兒貓兒家人,自然的迎接與空間一樣讓人覺得溫馨。
光織屋跟周邊鄰居的植物也都很融入,植物們在空間有高有低,有各自的姿態卻也互相映襯,這裡像是一個小植物園區,很舒服。
一進工作室的小拱門,染布的空間就在一樓,有許多工藝的材料、層架整齊擺滿了器具、工具及設備。右側杜瓦克老師的專區有升火的爐子還有一些灰燼、天花板竹子層架上放了許多藤材,還有正在製作的藤環數個綁成一束掛載竹竿上。
二樓的空間是展間天花板及牆角有老師們的作品,搭配沿用老傢俱創造出來的休憩空間;還有老師收藏的原住民創作、纖維作品集、花東地方故事、策展、藝術與工藝類書籍(老師還特別強調要看書看完要記得放回原位喔)。工作室內有一張高度如茶几的大桌,是老師上課學員們的座位,也是老師們平時用餐的餐桌;還有兩張書桌,一張是老師的課程助理丹丹,一張面對太平洋的是燕子老師的書桌,可從書桌上的文具跟資料猜測老師與丹丹最近的工作內容(笑)。我們很羨慕燕子老師的書桌面向太平洋,老師說:「工作的時候看到海卻不能下去時反而痛苦。」,老師從西部來到這裡已經好多好多年並且留下來,老師早就甘之如飴了。
二樓的另一個有趣的小角落是廚房,每天都有不同的蔬果採買進到廚房,還有丹丹在裡面幫大家準備點心,每天早上大家輪流做早餐的樣子。最特別的是這次染布課程中,瓦斯爐也會臨時被徵招來煮染。
還有一個走上石階的乘涼小平台,是工作室的制高點,一張桌子幾張椅子,坐在上頭會看到往來的車輛,眼前就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是這幾天午餐大家搶座位用餐的熱門區域,因為還可以吹到舒服的海風。
隨著環境地形的高差形成的現況,對光織屋的配置使用而成為優勢,因著人的需求彈性配合環境現況來應用調配,今年是這樣但過幾年可能又會不太一樣,跟植物生長概念相仿,是光織屋令人印象深刻的又自在舒服的樣子。
從染布認識到驚艷
植物染經驗豐沛的燕子老師在早些時候跟我們討論植物染實驗時,很有耐心地與我們討論實驗的目標,有特別提醒第一次實驗課程的時間很密集,會是充滿挑戰的。
老師在上課的幾週前就已將每天的課表、工具列好,讓我們有能有充分的時間準備。上課的第一天,老師從工作坊的實作主題、每天實作的內容說明,而另一份文章是老師的植物染材料、工序進行的步驟細節。從染材、被染物、水等等的重量跟時間等等的精準比例計算,可以感受到植物染的化學變化是在老師的多重實驗中累積再累積的寶貴經驗。
為了讓我們對植物染更有感,燕子老師從家裏抱起幾落的布走出來,有輕薄的苧麻布、溫暖的羊毛布,各種植物特性所染出來的顏色特性、不同技法所形成的特質以及布料與染料所產生的變化都不藏私的與我們分享。燕子老師提到,以前他在工藝中心的訓練是好幾天的課程,早上上課一直到晚上都還在實作,也有自己創作的時間。每一次上課都是以「一種染材」為基礎,所以這次我們期待可以在四天三夜中嘗試「多染材實驗」,對老師跟我們都是很大的時間挑戰。另外,老師除了實作經驗外,也跟我們分享一本很經典的天然染書籍,「天染工坊」近期增修版的《大地之華-臺灣天然染色事典》,裏頭清楚的介紹臺灣天然染的各種植物染料特性、應用範圍及染色的基本流程。
這回的課程,燕子老師準備的被染物有苧麻布、棉布、棉麻線還有輪傘草;染材植物老師有針對顏色「紅、黃、藍」做選擇,以及我們希望使用「阿美族常用植物」來選,有:薯榔、檳榔心、福木、九穹以及我們回港口部落田裡採的虎爪豆,五種;技法則有生染、煮染、媒染、藍染跟泥染五種。
老師從家裡拿出一落自己的作品,挑出同一塊布不同染料所染出的變化。介紹經典書籍希望推薦給植物染的大家,可以從中獲得很多知識也可以減少很多實驗時間。燕子老師如數家珍地拿出植物染作品,每個人都對自然的染材所染出的作品,讚嘆不已。
新社部落散步探訪植物
課程第一天預計是先從採集染材啟動,但遇到下雨山上路滑,只好改到第三天才來新社部落的山上,採集的工作改為散步認識的行程。大夥各自開車從台11線彎進同為阿美族的復興部落,繞著小徑到半山腰,沿路杜瓦克老師領隊,在不熟悉的領地裡,我們心懷尊敬。杜瓦克老師熟識每塊山坡地的主人,哪一棵樹長了多久,誰之前已交代要幫忙採山棕花,杜瓦克老師都記得清清楚楚。
回想之前跟Roit阿公在 Makotaay 港口部落的山上找山芙蓉的心情。山上的植物每天都在變化, Roit阿公的衛星雷達搜尋山芙蓉的樣子很專注,眼神銳利的望向他上一次看到山芙蓉的方向。
杜瓦克老師是噶瑪蘭族中生代的創作工藝師,有一半阿美族 Tafalong 太巴塱部落的血液。老師帶我們到山裡散步的輕盈手腳,像是來到熟悉後花園輕鬆的散步。跟 Roit阿公一樣在山上腰間就佩帶的常用的刀,隨時能拿起來取下植物,就是阿美族男性上山最基本的配備。
走了三段的路程,一路上時走時停,在地部落新社的香蕉絲工藝盛名,老師先介紹香蕉絲纖維取材的樹幹,以及砍掉花苞香蕉才能長得肥美;看到脫了皮的九穹說俗名是「猴不爬」,因為樹幹太光滑了,猴子爬上樹幹會摔下來;看到山棕花盛開,一大串橘黃色的花苞說吃起來很有嚼勁,Nacu 說到兒時的記憶:「吃起來口感澀澀的,小時候拿來吃想學大人吃檳榔」,而山棕也是做籃子或農用容器的材料之一,也曾經聽過長輩說山棕可以做成阿美族的雨衣;一排準備長果實的月桃,早期阿美族常用月桃葉常用來包便當;可做成樹皮布的構樹有分公母株;指著遠處天線直達天空的黃籐;以及早期臺灣引進製紙的外來銀合歡,生長快速造成地區原生木本植物的生存,造成生態威脅等故事;還有七里香是很好的樹種,樹幹可以用來做傢俱,燕子老師說:「果實也是小時候扮家家酒的指甲油喔!純天然。」,Nacu 聽到立刻塗上指甲,沒有顏色,亮亮的,像護甲油。看來,植物陪伴著每個人可愛的童年耶。
燕子老師信手捻來的七里香的果實是天然護甲油。
構樹的母株,像一團團圓球,成熟時會變成橘紅色。構樹也是常被部落使用植物纖維,可取樹幹纖維撚成線,但仍以樹皮使用居多。
杜瓦克老師家的地在山的更裡面,我們沒有走過去。但感覺得到杜瓦克老師跟燕子老師都很開心有可以採集植物的領地,有限度的整理跟採集,植物才能長得更好。我們在山上的時間越靠近中午,但山上的空氣比平地濕涼,甚至還可以遠眺太平洋。邊走邊摸摸身邊的植物、花朵、果實、葉片,偶爾隨著樹幹往枝頭上看去,藍天沒有白雲卻也沒有豔陽的燥熱,在新冠疫情當下,空氣清新讓人大口呼吸,即使有點流汗也覺得五臟六腑都醒來的舒暢,也一掃前面幾天連夜染布的疲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