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筆記/籐編的基礎課程-pongki

文 · 攝影 / Badagaw

籐編器具的基礎 從基本的 pongki(畚箕)做起

photo96.jpg
阿公講解pongki的開口差別以及使用方式

阿公講解 pongki 的開口差別以及使用方式

記得第一次採訪阿公學籐編時,他就跟我們說 pongki 是最基本要會的,這一次我們回到最基本的籐編器具學習。阿公跟我們講解 pongki 的開口編織有二到三種的收緣方式,阿公拿著他先前用籐做的 pongki,跟我們說他以前看老人家做的開口收緣很漂亮,至今還沒有研究出來怎麼做,後來說到另外一種形式的 pongki,因為現場沒有,於是他騎車到大港口向他的表哥借了一個給我們看,還以為是小小的,沒想到從他騎車過來的時候,遠遠地就看到了大大綠綠的 pongki,他說這種的 pongki 是農業用,前面的口是用鋁片收緣。製作 pongki 時,會因應各種情況而做出不同的開口,也會因為使用過的經驗而將它進化,例如鋁片可以保護編織面,在鏟稻穀的時候,不會因為長期與地面接觸摩擦而產生裂紋。

繼上次學習的是放置稻穀、食物的 fakar(大型多用途竹籃、籐),這次所做的是我們沒有想到有兩種用途的 pongki,在與阿公討論要做 pongki 時,才知道有分兩種,一是農業用,曬稻穀時使用;二是作為清掃時,搭配掃把使用,將垃圾集中後倒進垃圾桶。在上課之前,在網路上搜尋 pongki 的資料時,發現這項文物僅出現於阿美族,目前我未曾看見相似的物件在別的族群,這或許跟各族接觸到閩南、漢人的時間,還有農耕作物的改變有關聯,我想這就是所謂最基本要會的籐編器具幾原因之一吧,因為家家戶戶都會用到這最基本的民生用品。

從左至右為atapes、fakar、pongki的底部編織皆為四分斜紋編。

從左至右為 atapes、fakar、pongki 的底部編織皆為四分斜紋編。

製作 pongki 的起底編織,是四分斜紋編,我發現利用這個編法做成的籐編器具幾乎都跟穀類的用具有關,像是 atapes(簸箕)、fakar,還有這次所學的 pongki,不知道這個編紋對阿公的器具來說算不算是一種分類工具的方式。不過,我覺得這個編紋很需要手腳並用,因為要固定編材會利用重物壓住,避免編材亂掉,如果週邊沒有重物可以幫助的話,會用腳來壓編材,另外還要細心地觀察紋路變化。pongki 的身部的跟 fakar 一樣的編法,但是 fakar 為了開口寬度加寬會加線,pongki 則不用。一樣在底部的四邊中間做一個角,直接與對邊的線編在一起,因為是第二次做,所以比第一次來的得心應手,也漸漸抓到技巧,因為沒有加線的困擾,也讓我們鬆了一口氣。

Ngodo第一次學習這種編法,她的學習心得是「一開始還搞不清楚兩邊編在一起的方式,慢慢編,慢慢了解編織的邏輯。」

Ngodo 第一次學習這種編法,她的學習心得是「一開始還搞不清楚兩邊編在一起的方式,慢慢編,慢慢了解編織的邏輯。」

Tipus觀察阿公在編底部交織的部分,了解的過程中雖然緩慢,練習幾次後也能跟阿公一樣熟能生巧。

Tipus 觀察阿公在編底部交織的部分,了解的過程中雖然緩慢,練習幾次後也能跟阿公一樣熟能生巧。

完成 pongki 的整個身體之後,要開始做把手要利用籐條製作,所以阿公希望我們每個人的進度都一樣,這樣在處理籐條的部分就可以一起用。我們將做好身體的 pongki 給阿公量需要的籐條長度,進口的籐材同樣的問題發生,很容易斷,所以這個過程花了許久在尋找適合的籐條。

製作pongki提把的過程,測量好長寬尺寸,固定後再利用籐皮或打包帶與pongki縫編在一起。

製作 pongki 提把的過程,測量好長寬尺寸,固定後再利用籐皮或打包帶與pongki縫編在一起。

處理完把手之後,一位在部落作籐編也很有名的阿公-Nangoy(人名),他騎著“賓士車”(老人電動車)經過時看見我們在做 pongki,停了下來走進看我們做得如何,他看了看之後,跟阿公說了幾句,就轉身上車離開了。過沒多久,他帶著他自己做的一個小 pongki,我們看見阿公做的小 pongki,大家直呼好可愛。阿公說我們的打包帶材質太軟了,他跟我們說他所使用的打包帶較硬,會比我們現在使用的好編,建議我們之後可以使用這種材質的打包帶。

左為Nangoy阿公、中間為Roit阿公、右為阿嬤,他們在討論pongki的材質與製作的影響。

左為 Nangoy 阿公、中間為 Roit 阿公、右為阿嬤,他們在討論 pongki 的材質與製作的影響。

藍色跟粉色的配色是Nangoy阿公製作的小pongki。

藍色跟粉色的配色是 Nangoy 阿公製作的小 pongki 。

在部落上課的日子其實就像在部落生活的樣貌

中午休息過後,在村莊的路上,看見 Nangoy 阿公在自家門外開始處理籐材,跟 Tipus 一起走過去拜訪他,問了他幾個問題,阿公說他現在已經88歲了,30多歲開始學籐編,到現在還能看見阿公身手矯健的處理籐材,取來的籐材是部落青年給的,不過能夠看見部落還有處理籐材的風景,是一件難得的事情。

67876.jpg

我們上課的地方,就在阿公家門外,時常會遇見阿公的朋友,有的是經過阿公家的長輩,也有的是找阿公上課的部落青年,坐在一旁削著籐,有問題隨時就可以問阿公,而有時部落的族人見著我們與阿公學習上課,會走近一看我們究竟在學什麼,一個小小的空間慢慢地聚集了好多人,在部落上課其實就像在部落生活,上課的樣貌已成了生活的影子。每個月不定期的往返部落的兩天一夜,讓我回想幼稚園的童年時光,每週都會固定回山上的家,跟外公外婆住,像現在在部落上課的日子也等同在部落生活,也因為如此,時常讓我想起在山上跟外 公外婆以及家人們相處的時光。

突然想起Atomo說過一句話她說「雖然我是自學的學生,但是我上什麼課,我的同學就是這堂課的學生,所以我的同學有很多種。」因為我們聚在一起的目的一樣,就是學籐編。

突然想起 Atomo(人名)說過一句話她說「雖然我是自學的學生,但是我上什麼課,我的同學就是這堂課的學生,所以我的同學有很多種。」因為我們聚在一起的目的一樣,就是學籐編。

一位部落青年與阿公學習處理籐材。

一位部落青年與阿公學習處理籐材。

附註

Roit:漢名林清進,花蓮港口部落耆老,籐編工藝師。

Nangoy:漢名陳成福,花蓮港口部落耆老,籐編工藝師。

  • pongki:畚箕

  • fakar:大型多用途竹籃、籐

  • atapes:簸箕 

Learning DiaryGuest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