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筆記/採籐的生活哲理 編籐的處事態度-kopid
文 · 攝影 / Badagaw
螺旋編法就像拉胚 練習不夠就會歪七扭八
記得上一次學 kopid(置物盒)的課程時,是阿公孫女畢業典禮當天,也正是放暑假的開始,而 kopid 就像是我們的暑假作業,在這期間沒有間斷上課,學了其他藤編器具的製作(如:kaway(背簍)、fakar(籐籃)、pongki(畚箕)),還有跟 Nakaw 老師學石杵上的籐環編法,直到在上課的某天,阿公突然問起我們的 kopid 進度,大家都有一種“被發現沒做作業”的表情互看彼此,於是跟阿公約定下次上課將 kopid 製作完成。
kopid 分為上蓋、下身,上下的做法、起底方式一樣,這次要製作上蓋的,上蓋的長度及寬度要搭配下身尺寸,一開始想得很簡單,以為就跟下身起底一樣的編法就可以做出上蓋,但是看見阿公拿著卷尺測量著,不知道在測量著什麼,問了阿公才了解 上蓋的起底長度要跟下身的起底長度一樣。
編好的底部在上表面塗膠使它堅硬,然後再利用鐵片層層堆疊壓著,阿公就像烤餅師傅一樣,在等待的過程,我們便開始製作 kopid 的背帶,Tipus 詢問阿公可否用籐製作成圓繩般的背帶,阿公卻回覆「那個很困難喔,如果要用籐的話可以做這種的。」他便拿出先前利用籐編好的背帶。同時間除了製作背帶外,還要製作固定繩子的扣環,有點像是 kopid 的耳朵,我問阿公說「為什麼先做下面的?」,他回「上面的要等蓋子做好了,這樣高度才會知道要做到哪。」
做完固定繩子的扣環後,拿出剛壓好的底部,就像剛烤好的牛舌餅一般,下課時帶著 Roit 阿公對我們在製作蓋子的叮嚀,回到家後便利用自己的時間製作蓋子的高度,上課時花了許久時間在補足蓋子寬度不夠的部分,頓時我恍然大悟,底部的開始要一樣長度,因為如果跟開口的長度一樣的話,會越做越大,另外真正地體會到螺旋編法如果沒有經常的練習,就像在拉胚一樣,各有曲線。扣環做完之後,最後一個步驟就是將縫隙間補滿,睽違四個月的 kopid 就完成了。
此次籐編做出來的成品中我認為最現代的一個,阿公教導我們的 kopid 型式不是傳統長方體的造型,而是橢圓底面,沒有像傳統製作的四方體造型,不過重點是在學習這個編法:螺旋編法,進而我們可以製作 Miawaway 階級中的服飾配件:帽子。當我們在網路上看見來自東南亞的籐編包包,對比臺灣製作的籐包價格差異10倍以上都有可能,是勞工的薪資,還是材料取得的方便性影響著價格呢?記得有天阿公說有個客人聽見他賣的價格後,便說著再考慮就離去了,阿公就這麼跟我們說他詢問著我們是否覺得太貴,而站在製作者角度思考的我們,認為客人是因為他沒有實際製作過不知道製作一個工藝品的辛苦,而工藝品不僅是傳承了文化,也傳承了老人家的智慧。
Roit 阿公的諄諄教誨乃自於生活哲理
這幾次上課,阿公多了兩位學生,來跟他學做籐材的處理,他們將處理好的籐材製作屬於自己的 kapitan,新鮮的籐材,色澤亮麗且有黃有綠的籐皮,我跟 Tipus 看著他們的籐材不經想問「這樣的數量夠你們製作嗎?」,他們說「跟著阿公採籐的時候,其實也不知道阿公要教我們做什麼,不過阿公知道採多少,能夠做多少。」我深深體會著這就是老人家教我們的生活觀,「需要多少,就拿多少。」不貪取的生活哲學,也是維護環境自然資源,如果不是長輩帶著我們去採集所需的資源,會不會帶著「這樣夠嗎?」或是「拿多一點,以免不夠。」這樣的態度去採集呢,我想這還是我要繼續學習的生活哲理。
附註
Roit:漢名林清進,花蓮港口部落耆老,籐編工藝師。
Nangoy:漢名陳成福,花蓮港口部落耆老,籐編工藝師。
Nakaw:漢名林淑照,花蓮港口部落Tamorak阿美族語共學園園長。
kopid:籐編的籃子、飯盒、魚簍等。
faroro:籐製的籃筐,背簍,放食物的簍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