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阿嬤的爸爸,常常在門口削著藤皮,自己做帽子

text & photos by @nacu_dongi

開工第一天多留在花蓮,從靜浦出發到成功,一路搖晃著公車搭配沿海風景,那天依然很冷。

一到成功後,田調已經開始了,馬上拉著椅子在旁邊聽,lafa的阿公家有很多寶物,有大的kopid 便當盒、稻米用的石杵、稻米的木臼mahod 、蒸飯的蓋子Satahaf、魚簍等。

看著魚簍底下有用現代的打包帶用填補,覺得很可愛,lafa的阿嬤說:破洞那就修補就好,還是可以繼續用,上面的padiwawa (魚筌)也是重新做的,阿嬤說。

現在的人習慣了買新的,東西壞了就丟掉,但在過去,修補也是一種生活智慧,我想也是一種對物品的珍惜。

看到kopid 很大一個,看著底部的細節真的覺得好漂亮與精緻,我跟imay 說:為什麼以前做得工藝可以這麼細,收尾到底在哪裡?

讓我想到以前阿嬤的爸爸,常常在門口削著藤皮,自己做帽子,其他器物,現在長大了才發現,這些技術都是日積月累的智慧。

我們還去了lafa阿公的倉庫,裡頭擺放著各種工具,每一樣都被整理得整整齊齊。

我最感興趣的是一台家庭用的碾米機,這讓我想起小時候跟阿嬤去田裡插秧的日子。

印象中,小時候常常跟阿嬤去田裡插秧,是純手工,一株一株的秧苗插在土裡,四個月後就可以收割,家裡就有這一台家庭碾米機,收割後的米裝進一袋袋的麻布袋,阿嬤會坐在機器旁,一次又一次地碾米。

我還記得,她每次都會叮嚀:要把門關起來,不然米殼會飛得到處都是,身上會癢癢的!那一瞬間彷彿讓我回到童年。

石杵照片的主人是imay阿嬤家的老物,上面用竹子加藤皮,中間可以束緊跟止滑的功能,因為長年使用,石杵摸起來真的用到很平滑。我開始想像使用搗好了就是美味的Tolon(麻糬),或是用蒸糯米用的蒸桶,釀出好喝香醇的糯米酒。

但是阿嬤說以前他們小時候都吃hakhak 糯米飯,或是吃tolon ,都不會胃痛,現在的小孩沒辦法吃太多啦,我跟伊麥笑著說:欸對欸,我們以前桌上都會出現兩種主食,tolon 跟hakhak 都有,現在應該只有婚喪喜慶才會出現hakhak 了!

老實說,這趟花蓮跟著tipus、imay、Sawmah 田調,雖然這是第一次,但是心中連結了許多小時候的回憶,每個人家裡都有自己的故事與物件,連結過去、現代與未來。

這趟旅程不只是一次的田調,更是讓我回憶的重現,也讓我對於文化有更深的體悟,下次我也要訪問自己的阿嬤跟媽媽。

最後一張是Q某🤣

原文連結:https://www.instagram.com/p/DF5EwejzpTw

yunfann changhomeplace, na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