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道修復的痕跡

今天我與工作夥伴們第一次到家中,訪問阿公、阿嬤,了解那些老物件的由來與製作過程,也仔細端詳這些沉靜在時光裡的傳統器物。

這一切的契機,得從我最初接觸 Kamaro’an 的第一款產品——草編燈開始說起。當時,我與 Imay 在田裡收割輪傘草,一邊勞動,一邊聊著她在 K 店工作的經歷,以及製作草編燈時的心境。話題慢慢轉向傳統文化與老物件,我便提到,阿公很會講部落故事,家裡應該也有不少舊時的器物。

後來某一天,我帶 Imay 來家裡坐坐,順便讓她看看我存放 衝浪、潛水、漁獵、狩獵裝備的倉庫。當她踏進倉庫的瞬間,驚訝地說:「哇!你家也太多寶物了吧!」起初,我並不以為意,因為這些物品對我來說一直都只是阿公、阿嬤不用了、隨意擺放的舊東西。但當 Imay 一一細看後,我才意識到,這些被我們視為日常、甚至被忽略的老物件,竟然正是她們一直在尋找的文化寶藏。

科技的發展讓許多傳統器物逐漸被取代,但它們仍靜靜地存在於生活的角落,等待被重新發現。這次的訪問,不只是一次對老物件的探索,更像是一場文化記憶的喚醒。我開始明白,這些物品不只是物品,它們承載著我們部落的故事,見證著過去的生活方式,蘊藏著祖先的智慧與手工技藝。

或許,以前的我們都沒有察覺,但現在,我們有機會讓這些「被遺忘的寶藏」重見天日,讓它們的故事繼續流傳下去。

圖一:因過去缺乏特別的儲存與保護措施,對長輩們來說,只要擺放整齊,就是最好的收藏。如今,他們知道這些物品是文化寶藏,或許會更加珍惜,也可能就這樣靜靜擺放,等待有緣人再次發掘。

圖二:魚簍是阿嬤的爸爸年輕時親手製作的,因長年存放,材料已開始脆化破損。阿嬤捨不得丟棄,便依照原本的結構,一步步修補回來。每一道修復的痕跡,都承載著她對父親的思念。

圖三:家裡的蒸籠(Mahon)是逢年過節必備的器具,最底部(lasa)原為木製。為延長壽命,阿嬤運用長輩智慧,以平鍋蓋或鐵濾網勺替代,並用尖銳工具敲出不同大小的洞,展現純手工鐵工技藝,讓蒸籠得以歷久彌新。

圖四:這張照片紀錄了我與家人,以及這些珍貴的傳家之寶。若不是因工作上的採訪,我或許從未意識到,家中竟藏有如此多的老物件。

圖五:麻木曾珍藏的許多傳家之寶,在借給他人展覽後就再也沒能找回。當她想去展覽館尋找家族留下的物品時,卻發現早已不知去向。麻木為了避免更多家人留下的物件遺失,麻木特意在收藏品上寫上自己的族名 Akimi。因不熟悉羅馬拼音,她選擇了日文字,這不僅是對物品的標記,更是對文化傳承的守護。

原文連結:https://www.instagram.com/p/DF3qjpizWSc/

yunfann changhomeplace, la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