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一點,也讓自己成為一個這樣的人

家裡的老物件完好的被 mamu 收起來,在家裡後面的鐵皮屋裡,那是我小時候住的地方,蓋了新房子之後就變成倉庫了。從老房子到新房子,被留下的物件,都是最實用、最精華的。

所有美好的記憶,都在阿嬤、外公、外婆身上了。被放在倉庫的老物件,時不時會被我拿起來欣賞,但我還沒使用過就是了,聽著 mamu 講每一個物件是誰做:她的爸爸做、她婆婆給的、麒麟的 malinaay(親戚、老人家)做的、她自己撿木材請人家做的,各種不同的,很有趣,很像看到自己也時常分享長輩故事一樣。

記得二阿姨結婚的時候,mamu 有搗過 toron,那個畫面依稀在腦海中,因為有了年紀,mamu 是將 tatalikan 墊高,讓自己的腰桿挺著的,才不會那麼累。

以前也常常吃到 hakhak,那時候 mamu 會去田裡種菜,去海邊採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很少在吃到了。mamu 常說是我們不愛吃她就懶惰煮了(其實是她年紀大了),但又很喜歡帶別人做的回來,有時候是喜事拿的、有時候是喪事拿的,各種場合拿回來的,反正我也是很愛吃啦!

在靜浦的記憶沒有 sa‘ong,以前都不知道它的作用到底是什麼,聽 mamu 說完之後才知道,是蓋子的作用,下次釀酒的時候,我要用家裡的工具來釀,好期待!(圖一、五,斗笠又是蓋子的那個叫 sa‘ong )

搗米的石杵是去臺東(卑南?)工作撿回來的,聽 Lafa 跟 mamu 的轉述,找不到那麼長的石頭,加上要磨也不容易,所以會用兩塊石頭加上竹片及藤編拼接(圖二是成功的、圖三是靜浦的),在靜浦的老家也有看過,但已經不堪使用了,剛好看到內部構造,而成功這裡是完整的。

「這是88水災那年,我去海邊間的木頭,看起來很堅固很漂亮我就帶回來了,再請人家幫我加工」。然後形制還是模仿她婆婆給他的樣式,酷吧!(圖六的臼是 tatalikan,就是上述所說的)。

「我掛在牆上的有一….二⋯三四個,第五個給妳,帶回去研究怎麼做,或是拿去用。」本來是拿來裝 hakhak、toron的,但現在都沒有再用了,很開心 mamu 讓我帶回去一個用。(圖七,開心~本來還想說我的工具要放哪,就有了~這個形制目前也是在成功看過,它是兩層的,一層篩子後在加做底座。)

Lafa的家距離我家不到一分鐘的路程,這次是聽他的外公、外婆介紹他們的老物件,也解釋不同物件的使用方式跟稱呼(圖八、九)。

最最最喜歡的就是 Lafa 家的的 tafoan(圖十、十一)那個藤削的比例非常完美,編織的也很細節,是他外婆的爸爸製作的,保存的非常完整,希望哪天我們也可以復刻出來!

「物盡其用」,是幾年前 K 的調查,也有只做過展覽,在過程中會一直看到被修復的物件,選擇耐用的材質替代等(圖十二,鐵湯匙跟竹的 Lasa),都是物件的軌跡,以及 pangcah / amis 的生活方式,很美!

繼續這樣紀錄著,一點一點,也讓自己成為一個這樣的人。

圖十三是我跟我的 mamu(外婆、阿嬷)、還有我的姨婆。

圖十四是 Q 摸跟他的兄弟們。

後記:爸爸的老頭飾、老爸的 korah、mamu 的老物件,慢慢都在我身上了,身為第四代的我,這是什麼預兆嗎?要成為掌門人了嗎?(笑)

原圖順序請見原文連結:https://www.instagram.com/p/DF3_Tjozuu8/

yunfann changhomeplace, i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