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筆記 / 透過五感 產生對籐的記憶-kaway
文 · 攝影 / Badagaw
做一百樣物件 不如一個步驟做一百遍
我們跟 Roit(人名)阿公學習如何製作 kapitan(魚簍)之後,我們與阿公訂定下次要學作 kaway(背簍) 的課程,kapitan 與 kaway 的相同之處在於它們的底部、身部的製作,而在真正學作 kaway 之前,我們認為我們都會編 kapitan 了,所以我們都一致認為「應該不難吧,很簡單吧。」
因應此次的課程帶了為學習 kapitan 所製作的製具,原先以為會使用到的製具,在阿公的教學安排之下,我們統一練習不借助製具的幫忙學習製作 kaway。
經過多次學習籐編的編法,大家對編織的結構已有基礎,阿公示範起底之後,大家便拿取分配的材料,紛紛尋找空間便開始製作了。起底的結構編織完後,需用籐心製作邊框固定底部,如果籐皮的間距沒有平均,用籐心固定的邊緣會有高低起伏,當阿公覺得如果編的地方不夠好,會希望我們能夠重編,把基礎做好,再做下一個步驟。
製作身部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在回想斜紋編的起頭順序,不曉得是不是因為用籐的關係,很難看出紋路,我們都在互相檢查紋路,因為容易編錯順序,更需要專注力。至於身部要使用何種編法,阿公則是說「這個編法有很多種,要哪一種都可以。」編織不到一半,阿公看見我的 kaway 出現了腰身,阿公將編好的籐皮抽掉,將腰身修正成直筒,爾後我才想起來這是阿公給我們的一堂課,因為製具可以固定形狀且可以將散亂的籐皮維持在一起,阿公藉由兩種不同製作的方法,讓我們學習到無製具下,該如何拿捏編織的力道,保持器具的形狀。我從修正好的地方開始編,完成之後才發現我的 kaway 出現兩個方向的斜紋,先前躍躍欲試編出不同紋路的我,我想我又學到了一種新的表現方式了。
身部的部分製作完成後,接下來的步驟是編頭部的六角孔編法。忙完菜園回來的阿嬤,看見我們在編頭部的過程,停下腳步叮嚀我們「編 kaway 的六角孔的表面不能鼓起來,要直直的。」
編 kaway 頭部會需再增加一條籐皮在上方(圖左),這個目的是在於將編好的六角孔固定,而多出來的籐皮纏繞在上緣(圖中),因為這個地方會因為新增的籐皮所製造出來的半弧形,為了在收緣時需要保持一定的緊度,很容易將它往下壓,導致表面鼓起。因為纏繞的籐皮要包覆很多層(圖右),因為籐的彈性很大,在拉緊的時候,我們都哀嚎著手指都要抽筋了。
給阿公檢查我所完成的 kaway,阿公看著籐皮將籐條與底部結合的地方,我心裡已有預感他會說「怎麼會這樣呢?」,果不其然,但他語帶親切地問我「可以重編嗎?」我毫不猶豫且甘心重編一次。我們所使用的籐皮是從工藝材料行買來的,而進口的籐皮比起阿公自己處理的籐皮,因放在店裡已久,籐皮已有脆化跡象,導致在編製的過程容易斷裂。
用五官感受 記憶質感
第三個步驟是製作 kaway 的揹帶,製作揹帶的材質選用的是麻繩,先前有跟阿公討論想嘗試用籐材編製揹帶,而阿公說如果用籐編揹帶的話,觸感粗糙不平順且背起來也不大舒服。頓時想到,先前在籌備「聞織紋字」-太魯閣織布展覽,採訪 Hobi Maci 老師時曾說「用籐編的揹帶,是短暫性的使用選擇。」因為用籐編製的揹帶保存不易,舒適度不及麻繩,易被替換成方便取得且舒適的材質所製成的揹帶。
而這一次也是我們第一次完全地使用籐材製作,相較於以往使用打包帶製作,雙手運用籐材的過程中,同時也在感覺籐的性質。每當我們在進行編織過程前,阿公都會說「(藤)先去泡水」,因為水會軟化籐材,能夠避免在編織的過程中出現斷裂的情形,同時在編織的過程亦可以使用噴水器讓籐維持在有水份的狀態。
在製作籐編器具時,似乎每個編器都有它該有的比例,與阿公上課時,可以觀察到他在製作籐編器具時,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角度的精準,他都會用尺量兩邊是否相同長度,再用筆準確地在籐皮上畫出中心點。如果是在處理籐條做邊框時,在轉點、黏接處都會畫線,避免誤差。也會發現在籐編器具所使用到的籐材(籐皮、籐心、籐條)也是利用的恰到剛好,籐編的細節所需要的數量比例,或寬或細的籐材,在視覺上也增添了效果。
將製作完的 kaway 背在身上調整適合自己的長度,這是第一次完全使用籐材所完成的籐編器具-kaway,不曉得是不是因為籐皮色澤的關係,在陽光的照射下,更讓它的產生了生生不息的樣貌,我們將完成的 kaway 滿心歡喜地背在身上,分享著去哪裡的時候要背著 kaway ,就像在跟大家宣告「快來看我完成的籐編作品吧!」
善用山林資源 耆老分享傳統智慧
這天上課時,得知有颱風(白鹿颱風)在週末的時候會侵襲台灣,我們詢問阿公,過去沒有新聞的氣象預報,是如何預測天氣?他說過去,老人家會聽海的聲音。在我們的耳裡聽起來很奇妙,還有看螞蟻窩、蜂窩以及鳥巢,如果築在樹上,預測今年就不會有颱風,反之,則會有颱風來台的可能。除了觀察自然現象以及生物行為外,也會觀察植物的生長,他舉例竹子的生長方向不同,也可以預測當年是否會有颱風。
在製作的過程中,某個步驟會需要較長的時間製作,例如:編揹帶,因為是重複性的動作,所以通常會利用這個時間向他詢問阿美族的傳統文化知識,儘管我們是來學習籐編工藝的,但是工藝乃自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求,阿公透過自身學習籐的經驗,從中也告訴我們許多關於山林的知識。
附註
Roit:漢名林清進,花蓮港口部落耆老,藤編工藝師。
Hobi Maci:漢名劉英妹,太魯閣族,專研太魯閣族織布傳統技法。
kapitan:魚簍
kaway:背簍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