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群落到部落的 Losid 文化流動 (上)

文・圖/ Tipus Hafay 

服飾的演變,從常服到 Losid 祭典盛裝族服,再從花蓮到臺東的各 Pangcah / Amis 阿美族部落,跨越時代跟地區的時間與空間的討論,從單點的部落青年、長輩及族服製作工藝師訪談後,再輔以書籍文獻資料整理。從點(部落)、線(遷徙)、面(區域),觀察服飾的演變至今,影響多元,紀錄至此,必須說明單品間的差異整理在花東部落的範圍中,其大致差異分界點是流動式的非明確的分界,都可以再更細緻討論跟定義。

各部落的常服在早期農耕社會裡都是以「使用需求」為主,而 Losid 祭儀服飾則有講究地位、財富等等配件華麗等裝飾。

本文中會以「花蓮款」、「臺東款」做分類敘述的概稱,「花蓮款」指的是目前男性不著上衣頭飾有羽毛、女性為紅色族服款,多毛線及使用方形配袋,單品多以黑、紅為主及線條邊飾;而「臺東款」則是指男性著門襟式長袖上衣或團服,女性為兩片裙,配件喜愛使用螢光色,片裙以螢光繡線十字繡圖紋。花蓮、臺東兩縣市發展原住民族文化活動及相關政策,也讓人概分「花蓮的阿美族」及「臺東的阿美族」。


日據時期的日本人類 / 民族學家將阿美族依分群,以地理環境、語言系統、生活慣習等作為五大分類,影響至今以「北部阿美」、「中部阿美」、「海岸阿美」、「臺東阿美」、「恆春阿美」分群。我們發現,服飾演變與「縣市區域款式」、「阿美族群落」,甚至「地理環境」的確或多或少影響了花蓮臺東居住地祭儀服飾的現況發展。但,祭儀服飾真正影響最多的脈絡還是來自於「族群遷徙演變」、「部落內部集體共識決策」、「自然環境材料應用」、「外來文化影響」有最大的關係。區域及群落的地域分界,僅是作為調查的背景參考。

在部落訪談記錄到文獻閱讀中,單一部落的物質文化調查較少,多以「阿美族」或「單一主題的非物質或物質文化研究」等,各部落的文化研究是極需被建立起來。「祭儀服飾的基礎是始於常服,常服反映了部落生活文化習性與規範倫理架構等,部落間與部落間建構的基礎文化背景資料更完整,才能得以看出群落內部之間的關聯或差異」,從家族到部落,讓祭儀服飾回到部落文化脈絡發展及決策的架構中,才能跳脱目前以既有整體區域統一的單一化視覺美感經驗。

我們歸納整理為以下幾點大的特性,但最終,部落的常服或 Losid 祭儀服飾還是要回到各部落的歷史脈絡,去探討跟分析,以部落為單位的 Losid 祭儀服飾推敲部落常服形式的脈絡,才是更紮實並在地的演變史。

花蓮里漏社

臺東馬蘭社

從老照片看花蓮、臺東阿美族在服飾及配件有很明顯的不同。

資料來源-《臺灣蕃界展望》

鄰近部落以地形為界的區隔

以花東海岸線的海岸山脈為交界,會發現幾種不一樣的影響,第一種是「融合」與早期族人因戰爭或領地不足,而翻山越嶺、橫渡溪河的遷徙有關;另一種是「差異」,在山海交界、溪流切割的土地而發展出不同的部落特質,早期的部落生活有明顯的分界區隔,若部落間的距離較遠,即使在同一個鄉鎮也會有各自的族服款式。如,海岸山脈上的 Kiwit 奇美部落及海岸山脈下的 Makotaay 港口部落,在樂舞上、祭儀上、飲食文化上等,也是各自獨立發展的文化內容。

又如,秀姑巒溪右岸的 Cawi’ 靜浦部落、及左岸的 Makotaay 港口部落,在 Losid 上雖然沒有完全不同,但也會因為地區環境差異、家族遷徙、部落決策等種種因素,在族服的單品上、樂舞上也會有其差異。即使部落間互有往來、所生活的環境區域重疊性高,但受自然及人文因素的影響,仍對照得出秀姑巒溪兩岸部落的各自地域特色。

從海岸山脈的分隔,明顯有縱谷與海岸的族服形式上的不同。花蓮款的女性族服形式影響最南到台東縱谷線的關山;海岸線則到靜浦部落,而 Cawi’ 靜浦部落的女性的佩袋就會有十字繡船型配戴;但 Makotaay 港口部落著紅色族服的女性,大多都是以方形配袋為主。

居住得這麼近的部落,因為各種因素,而在 Losid 盛裝族服上的差異,其實很細節,但也是各部落獨特的地方。

港口部落-有螢光綠交叉鍊、青年會以下未著情人袋

靜浦部落,著十字繡情人袋,未有螢光綠交叉練。兩部落頭飾顏色跟頭帶材質不同、頭冠上也是不同鳥類的羽毛。)

因親族搬遷的文化流動

以阿美族女生上衣及片裙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兩種。無論是縱谷線或海岸線在花蓮縣界北以花蓮款為主,而花蓮縣界以南則是台東款來作為概分。

部落中有花蓮、臺東款同時存在

唯港口部落花蓮款為婦女及少女穿著,而長者則以台東款為主,保留了海岸阿美族的族服特色,也有受花蓮區族服影響而改變的現況。

「在還沒有穿花蓮紅色衣服之前,我們穿的是台東的款式。」Makotaay 港口部落 Piyaw 阿嬤說道。阿嬤說更早以前的片裙是兩片式,是全黑的兩片,上衣是白色上衣。拿著現今Ciwkangan 長光部落的樣式,確定是雷同的樣式。

早期族人搬遷擴增領地時,也會帶著原居地的文化移地生活,跨越秀姑巒溪的交界搬遷到往南的部落「Makotaay 港口部落有許多親戚在 Ciwkangan 長光部落,現在都還有來往。」在很早以前,海岸線部落文化流動並未受到花蓮縣及台東縣縣界的分割。

在東海岸從 Makotaay 港口部落到 Ciwkangan 長光部落的部落,同為海岸阿美群,包含女性上衣到片裙在尚未改變為花蓮款時,所著的都是相同的海岸阿美款式。

1877年的大港口事件的歷史事件,也記載族人逃難後代也有搬到台東 Ciwkangan 長光部落定居;民國60年之前的交通並不是那麼方便抵達豐濱鄉南端之一的 Makotaay 港口部落,反而是與台東的海岸阿美族部落常有往來,包含地區購物都往南到長濱鄉為主。以此,根據 Piyaw 阿嬤的口述、歷史事件及地理位置等因素,推測 Makotaay 港口部落更早期的族服,是海岸阿美族的類型,而非花蓮區的族服款是有依據的。

從女性的族服穿著可以看出,在海岸線一帶的花東交界處、秀姑巒溪出海口一帶,部落祭儀時會有花蓮款、台東款兩種樣式同時出現在祭場中,像是 Makotaay 港口部落是因身份不同而有所區隔,耆老著臺東款;少女及婦女著花蓮款。但大致上來說,可以清楚得知,花蓮縣境內的海岸線部落在服飾上轉為穿著花蓮款,的確是受到後期觀光化的影響。

2022 Makotaay 港口部落祭儀現場,左:婦女-花蓮款族服,右:女性耆老-臺東款族服。照片提供者:Atomo Canglah

「Makotaay 港口部落男生的片褲是之後才改為紅色的,是因為有一年要去演出,部落要求要統一服裝,女性的紅色族服、男生的紅色片褲才成為主要款式。男生片褲以前是彩虹褲。紅色族服來之前,祭儀的服裝樣式並沒有這麼要求統一,就看家裡有什麼布料就做什麼樣的 Losid。」Piyaw 阿嬤說道。

以 Kiwit 奇美部落及 Makotaay 港口部落為例,會發現是花蓮款與台東款交互影響下的現況,而這樣的形式也在部落逐漸建構穩定的族服穿著規範。

群落分佈及親族關係的擴散

早期日本人1895 年據台,鳥居龍藏擔任臺灣調查高山族做人類學調查,而1896年來臺灣調查高山族研究,擔任鳥居龍藏的助理,並以編著《臺灣蕃族圖譜》的森丑之助,拍攝了許多臺灣原住民部落的照片,當然也包含阿美族,是我們在參考服飾演變的重要資料之一。

我們看到,《臺灣蕃族圖譜》(1915年)一書中,阿美族的照片大多1928-1945年的照片,書裡的「臺灣蕃地圖」的阿美族位置與《臺灣蕃族寫真帖》(1911年發行),範圍雷同。

左:《臺灣蕃族圖譜》(1915年)的「臺灣蕃地圖」;右:「臺灣蕃地圖」,來源: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dbf1054affd17973364b4d0fdf09a0e#4607

群落的遷徙讓可以看出在地理上,因為海岸山脈、木瓜溪、秀姑巒溪等形成互動不便等因素。


也因著人類學家的經驗及現今阿美族的五大分群的地理位置,「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十四族中人口數最多的一族,大多分布於台灣東部地區,以花蓮到台東一帶的縱谷平原與海岸山脈外側之平地為主,也有部分族人居住於屏東恆春地區。1899年日本民族學者伊能嘉矩依據地域、語言、風俗習慣的差異,將阿美族分為南勢阿美、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馬蘭阿美及恆春阿美,五個地域。」(來源: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來作為 Losid 盛裝族服的調查分群參考。

南勢阿美群是阿美族中位居最北的一群,他們與太魯閣族和後遷入的噶瑪蘭族比鄰而居,主要包括今花蓮縣新城鄉、吉安鄉、壽豐鄉、鳳林鄉及花蓮市等鄉市,主要部落有荳蘭(Natauran)、薄薄(Pokpok)、里漏(Rilao)、七腳川(Cikasowan)等社;因位居泰雅族北勢群的南方,故相對稱為 「南勢阿美」。

秀姑巒阿美群是阿美族位居中部的一群,分布於現今的花蓮縣鳳林鎮、光復鄉、瑞穗鄉、玉里鎮、富里鄉等等,因地處秀姑巒溪流域,故命其名,主要部落有:太巴塱(Tafalong)、馬太鞍(Fataan)、奇美(kiwit)、拔仔(Pairasan)等社,西與太魯閣族、布農兩族為鄰。

海岸阿美群也是位居阿美族中部的一群,分布於花蓮縣豐濱鄉、台東縣長濱鄉和成功鎮間的海岸山脈東側沿海地區,主要部落有貓公(Fakon)、頂仔漏 (Tigalao)、靜浦(Cawi)、港口(Makutaay)、長光(Ciwkagan)、白守蓮(Pisirlan)、成功(Madawdaw)等等,因為濱臨海洋,故稱之。

馬蘭阿美群是位處南部的阿美族主要族群,分布在台東市附近,又稱台東阿美,與卑南、魯凱、排灣及布農等四族比鄰而居,主要部落有馬蘭(Falangao)、 都蘭(Etiran)、都歷(Torik)、東河(Fafokad)、小馬(Piyoho)、麻荖漏(Madawdaw)等等。

恆春阿美群因原住恆春而得名,是阿美族最南的一群,原屬於馬蘭阿美,因受到排灣及卑南兩族的隔離,而自成一群,人口最少;光緒初年,部分族人由恆春遷移到太麻里和馬蘭阿美隔鄰而居,現在大部分都散居在花東縱谷區的池上、關山、鹿野、太麻里與屏東縣恆春鎮等地區。」

引用來源: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於是發現,群落族人的遷徙也形成服飾文化上的流動。

早期男性片褲為織布兩片縫合的款式,在1908年七腳川事件後族人從吉安遷徙到壽豐,Losid 盛裝族服皆為同類型的南勢阿美群落樣式。

花蓮北區到中區的 Fata’an 馬太鞍部落都有外片裙,長度跟片數則有所差異,而從光復鄉 Fata’an 馬太鞍部落到豐濱鄉 Fakong 貓公部落的片裙樣式也幾乎相同,僅有顏色及長度的差異(Fata’an 男外片裙長度到腳踝;Fakong 貓公部落長度到小腿中),也是跨越海岸山脈在服飾上的延續。

Kiwit 奇美部落及 Fanaw 法淖部落的關係。「古部落/ 母部落」的說法,經常是與部落族人因耕地拓展、家族遷徙、工作或交通等等因素而遷徙至另一個部落,也因為如此或多或少都會延續母部落的文化。以 Fanaw 法淖部落(瑞穗鄉瑞良村)為例,大部分的族人(80-90%)都是從 Kiwit 奇美部落(瑞穗鄉奇美村)下山渡河遷徙過去的,現今在男性的Losid 樣式與 Kiwit 奇美部落完全相同。

-花蓮款女性 Losid 延續廣闊(縱谷皆同、海線岸最南到靜浦部落

以花蓮女性 Losid 款式,從花蓮市到富里鄉都大致相同,最南到台東縱谷的關山。但台東縱谷的關山僅著胸巾跟紅色片裙,也不是整套一樣。海岸線因貓公部落跨越海岸山脈與縱谷線光復鄉部落遷徙因素,女性 Losid 款式也與縱谷相同,花蓮款女性 Losid 款式海岸線最南影響至Cawi’ 靜浦部落。

七腳川系部落的族人遷徙從吉安到壽豐;而花蓮南勢群阿美族最南遷徙到鳳林,女性服飾為花蓮款且幾乎一致。而以 Fata’an 馬太鞍部落、Tafalong 太巴塱部落及其子部落,女性 Losid 款式也皆是花蓮款的 Losid。另外,從黑白老照片來看女性 Losid 款式也都為花蓮款式,唯有配件上些許的不同,如花蓮中區老照片女性就較少見胸巾。

以群落的方式,我們會看到文化流動的痕跡,但也會發現,五大群落中的部落,並非在Losid 盛裝族服都是相似或相近的。所以在服飾文化的流動中,其實也突破了人類學家分群的範圍。

圖中 Tafalong 太巴塱部落的女子,未著胸巾但背著兩個佩袋,圖片來源:《顧我洄瀾》

文化軸線的延續與差異

花蓮形式由北到南

即使如此,花蓮北區族服樣式因為地理及交通因素易達縱谷,所以其形式式延續範圍廣,而早期花蓮海岸線卻最南僅到 Fakong 貓公部落,之後因觀光化影響,交通移動越來越便利,花蓮區族服樣式才延伸到 Cawi’ 靜浦部落,所以文化上的交流跟交通便利也有其大的關係。

以花蓮到台東的交通來說,縱谷就比海岸方便許多,花蓮中南部與花蓮市、吉安鄉來往也較為頻繁,形式上有地區及部落的單品小差異外,在整體視覺來看,仍有60%的類同,其單品形式的變化也有其脈絡。

台東形式由南到北

台東區短版上衣、男生片裙及彩虹片褲、女生十字繡兩片裙的形式從台東市區到東海岸線一路往北,最北到樟原部落。大致形式有70%的雷同,但在配件上會有部落單點的特色跟規範。

男子青年在祭典只著片裙不著片褲,而是男性長輩著片褲的部落,是在東海岸東河鄉到台東市間的特色,所以區域間有身份上的服飾規範的雷同,影響的範圍也是有限。而以服飾在跳點形式的異同所跨越的部落距離也不太遠。

各區服飾單品範圍

以 Pangcah / Amis 阿美族花東部落居住範圍,紀錄各在當今  Losid 祭儀服飾的各單品在地域上的變化及差異。

女用上衣。以女性上衣服飾以花蓮款及臺東款,紅色花蓮款的影響比較廣,海岸線多以長袖門襟式為主,在臺東東河鄉開始青年是以階層服,但長輩仍以長袖門襟款為主。花蓮、臺東縣界的海岸部落區,在部落裡則會有混合形式在不同身份呈現。

女用片裙。以花蓮款三片裙、臺東款二片裙及圍裙三種款式,明顯看出東海岸到臺東一帶,皆是十字繡款的兩片裙。

綁腿布。綁腿布的形式為黑白片布及多色拼布兩款,海岸線成功以南就以多色拼布款為主。

外片裙及內片裙。花蓮區的男性祭典不太著上衣,海岸線成功以南是長袖門襟的款式,而東河鄉以南的部落間是長輩著長袖門襟族服,青年著階級服等身份差異。

男用片裙。形式多元,以南勢阿美族款多片外片裙樣式、馬太鞍部落及貓公部落是五片長外片裙;內片裙是不分南北皆有,北則以縫繡、南十字繡兩款。

片褲。花蓮北區至壽豐都是有毛線的紅片褲,中區則未有毛線;花蓮中區及台東海岸線一帶到台東市皆為彩虹片褲。唯東河鄉以南的部落是長者著彩虹片褲,青年指著內片裙。

佩袋。方形佩袋從花蓮到縱谷關山,海岸線則有船型十字繡配袋,從 Cawi’ 靜浦部落一路到臺東 Falangaw 馬蘭部落。另,Falangaw 馬蘭部落有特有的拼布非十字繡款的船型佩袋。船型佩袋在早期是以背帶為兩條在肩頭需綁結的形式,為已婚者身份配戴的。

霞披。只有東河鄉以南到台東市區才有,網狀跟硬片布款兩種。

LosidTipus Hafay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