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褲

文・手繪圖 / Tipus Hafay

《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

阿美族未與平地漢人接觸前亦不知有褲,...綁腿褲,即僅有褲子的前半部,這種褲子的應用與他們自己織的布的幅面狹窄有關,由於原始的織布機所織成的布其寬度不會超過30cm,同時亦不能剪裁,因經緯粗剪開則線易於散,所以他們一直都使用綁腿褲來遮蔽下體,直到與平地人接觸了才接受了完整的褲子的應用。」(p.119)


花蓮北區,早期應是深色片褲,荷蘭人帶來毛線後加入毛線於片裙象徵地位與財富,阿美文化村的設立影響了部落族人全面將片褲改為紅色,並因毛線增加片褲的流蘇感,於樂舞演出身體擺動,會增加服飾視覺感的舞動。


《大港口的阿美族》寫到:

邦褲是利用兩塊布做成,各寬約25cm,長隨穿著者而異,其一端用一橫腰布連住,在成褲管布之中下部連一條帶子,以綁住腿部。」(p.232)


花蓮中區部落與花蓮海線老照片少,片褲應為深色,一樣受到阿美文化村的影響,也改為紅色片褲。Fata’an 馬太鞍部落、Tafalong 太巴塱部落;海線的 Makotaay 港口部落及 Cawi’ 靜浦部落也都是紅色片褲。顯示毛線僅使用於花蓮市、吉安、壽豐、部分鳳林等南勢阿美群。

花蓮北區與中區的片褲,於腳踝都不會綁得緊,穿著在身上的片褲線條會較為方形。

臺東區海線及花蓮南區(瑞穗、玉里、富里)的男性片褲,則多為彩虹片褲(至少4色以上)。彩虹片褲上沒有毛線,但有些部落的男性片褲兩側則有花布(藍底白紋),作為裝飾。臺東海線成功以北青年著片褲,而臺東東河鄉以南,青年則只著片裙,片褲為男性長輩及顧問所穿,臺東市 Falangaw 馬蘭部落,也是如此。不著片褲的青年腿部肌肉線條明顯,象徵健康及強壯。

不過也有看到在當代婚宴期間,新郎同時著片裙及片褲。所以在特殊場合片褲也有其正式的象徵意義。台東片褲在臀部與大腿會做的稍微寬鬆,於腳踝綁緊,穿在身上的片褲會呈現上寬下窄的型態。


「據黃貴潮先生的說法,阿美族男子的後敞褲之所以遮前不遮後,原因是在跳舞時『讓小姐們看到男孩子結實的小腿」(花蓮南勢阿美族服飾研究,1997,p.114)

在《蕃族調查報告書》-阿美族馬蘭社章節中提到:

「...以 tapad (護腳布) 為工作服。 tapad 具有長褲及綁腿的功能,不過只可遮前半部,後面是開放式的。最後再繫上 telec (腰帶)。 」

南北不同的片褲穿著型態(北部方形、南部倒錐形)除了紅片褲及彩虹片褲的差別外。其剪裁形式及功能大同小異。另外,從黑白老照片東海岸沿線、花蓮玉里以南、到台東市男子皆著「彩虹片褲」而以搭配「織布腰帶」的形式,猜測更早期「彩虹片褲」亦為「織布」款,而由於現成布引進台東後,而改採「拼布形式的彩虹片褲」,僅留「織布腰帶」是非常有可能的。另外,也有因為早期布料購買有限,同款布料會裁為條狀,拼接為片褲,同家族的製作者,在製作不只單件的片褲時就會互相搭配使用,就可能為同一家族款式;亦聽說,現今家族製作族服者,會搭配既有布料做拼接,以使用同款的布料顏色搭配、同款用色比例及其裝飾細節如線材,可以觀察為同一個家族的男性。


也有Mahengheng說:

「有聽過長輩說,海岸線男生的條狀紋路片褲,會有把花布浴衣的布料剪開重組在片褲上,把好的日本布縫在片褲上,象徵自己家裡的地位與財富。」

在現今布料取得便利,會製作族服的人越少,向工藝師購買或訂製的現況增加,若無特別要求,同一家工藝師的彩虹片褲就會幾乎一致,民國60-70年間講求統一整齊的美感口號或樂舞表演講究整齊劃一等目的,也會影響部落中祭典服飾的樣式,而致變化性漸少,家族間、群體間的差異及獨特性也會越來越少見。




LosidTipus Hafay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