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小木屋 - 什麼是輪傘草?
真空環境下長大的設計師
Kamaro’an是一個從2013年的初夏開始的案子。最一開始是企劃Tipus找到我的研究所指導老師:帶過許多社區工藝設計案子的董芳武老師。如果說做到Kamaro’an案子如果是我設計生涯裡面最開心的事情,那待在董老師的研究室就是最最開心的事情了!能夠把國科會「橘色科技」的主題寫成青草巷草藥復興的文藝案子的應該也只有董老師一人吧!
一直記得老師收到Tipus邀請合作的信之後,很開心又很期待的跟我們一起Google港口部落藝術家們每一件流線又當代的漂流木創作,然後躍躍欲試地帶著一群碩一學生浩浩蕩蕩訂了火車就趕快往港口部落出發。當Tipus帶著我們一個個拜訪舒米阿姨、馬浪、達耐、伊祐和撒部的工作室,我們就像都市土包子一樣一路瞪大眼睛然後止不住地發出各種讚嘆,在內心吶喊「拜託!讓我一直做這個案子吧!」
簡單來說,計劃之初我們就是一群追求美學的設計師,美麗的藝術品啟發了我們無數的設計靈感。但是我們也不是純粹做概念設計而不切實際,事實上在業界博班學長的帶領下我們也規劃了許多品牌在市場上的定位、品項開發的策略、與工廠的合作模式等等。於是Kamaro’an就這樣默默在真空的環境中進行了兩年(真空意指沒有真實面對市場與消費者),直到今年Tipus再找了我和劉立祥一起把Kamaro’an正式推入市場。
原來大眾無法瞬間了解輪傘草
10月初的台灣設計師週是Kamaro’an第一次用年度新作發表的方式近距離跟大眾接觸,我們用深色簡約的展場設計帶出設計師想表達的現代文化設計風格。展場也許很美,Kamaro’an這個不知道該怎麼發音的阿美族品牌名字也許是個話題的開端,漂流木系列也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但是這時候我們發現我們的最大問題:大家不知道什麼是輪傘草?什麼是港口部落?回到花蓮住下來吧跟自己的共鳴點是?
換言之,這些我們已經熟悉到不行的故事與設計理念,對大家來說其實完全是全新而陌生的東西。漂流木系列在展覽時還容易介紹,因為大家熟悉木頭的質地,了解木頭的工藝,認同木頭的價值。但是輪傘草對大家來說就真的是一個嶄新的世界了,我們最常遇到的聊天起頭就是「我最喜歡竹子的設計了!你們的竹子是在南投做的嗎?」「這是藺草吧!滿有意思的!」
然而在我們還來不及領悟這些反應回饋時,設計師週的最後三天輪傘草系列的募資計劃也正式上線。有一段時間,我們每天投稿給各個媒體、各個文藝界的意見領袖請他們推薦Kamaro’an的輪傘草募資計劃,希望大家可以因為他們的背書而支持我們的募資計劃;我們努力跟募資顧問討論各種在臉書發文的文案和下廣告的方式,大家也真的點進我們的募資頁面了。但是從這些方式真正轉換成下單的比率低的驚人,於是我們迷失在虛擬的網路中,直到回頭追蹤每個下單者的面孔時才發現他們幾乎都是展覽時跟我們深入聊過彼此對文化、藝術、設計或是創業的想法、實際細細端詳過輪傘草系列設計的人們。
幸運的是,我們有華山對這次展場空間與展期的全力支持,有華山展覽負責人熱情又耐心地跟設計師來回無盡討論,帶著我們回頭看看過去訪問過我們的報章雜誌是用怎麼樣的文字與切入角度將Kamaro’an介紹給大眾,還有我們究竟該如何讓在展覽中短暫接觸到輪傘草系列的大家可以快速瞭解、體會、認同進而去嘖嘖下單Kamaro’an的募資計劃。
輪傘草研究所
展覽主題的訂定其實很簡單,在設計師週與網路打滾一番之後我們終於發現「原來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是輪傘草」、「不知道輪傘草是怎麼被剖皮的,怎麼自己曬太陽就捲起來」,既然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是輪傘草,那就從頭介紹輪傘草給大家吧:
其實台灣到處都可以看見輪傘草,她可能出現在國父紀念館的池塘裡,也可能伴隨著水田一起生長,但是只有花東海岸的阿美族會把輪傘草曬乾編成簡單的草蓆、窗簾又或是下田時遮陽的太陽蓆,是港口部落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的日常技藝。其實只能生長在清澈水源中的輪傘草曾經幾乎在部落絕跡,是舒米阿姨幾年前才又重新在自家後院復耕了一大片的輪傘草田。其實舒米阿姨曾經接到許多台北訂的輪傘草蓆的單,但是後來卻因為保存不當而發霉導致整批被退貨, 而正也正是驅使了舒米阿姨嘗試去除輪傘草莖稈中間吸水的維管束,只用曬乾後會捲起的外皮來編織更精緻的草蓆的原因。
其實細緻的輪傘草蓆編起來很費工又費時,品項也只能停留在平面的草蓆、杯墊等品項上面,所以設計師試著用很簡單的金屬結構做出更多輪傘草燈、輪傘草文具組或是未來更多的輪傘草設計家飾。其實輪傘草很直挺挺的又不能彎曲,一開始設計師對於這樣的材質特性很手足無措,但是靜下心來跟舒米阿姨討論後反而發展出更多具有立體建築結構感的造型設計。
其實雖然細緻的輪傘草蓆是舒米阿姨自己開發出來的,但是她完全樂於將這些工藝分享給部落的阿姨,讓更多人一起參與在輪傘草產業之中,是貨真價實的Open Source。
家鄉研究所
華山的展覽負責人在展覽主題討論的初期就跟我們說對她的觀察:華山的群眾很喜歡參與創作,很希望自己也成為展覽其中的一份子。於是我們決定將一間小木屋是輪傘草展覽,另一間則要辦一場讓大家可以更對「Kamaro'an住下來吧」的品牌故事感同身受的活動。
於是我們開始抓一些Kamaro'an的關鍵字,例如家鄉、創作、美好的回憶、熟悉的生活等等都是我們想過要發展的活動主題,而最後定案的則是鼓勵大家分享自己的家鄉小故事,同時一起看看其他人寫下的每一則家鄉小故事,最後再邀請大家去輪傘草研究所聽聽輪傘草的家鄉小故事。
其實開展前我們很擔心大家真的願意停下腳步在小小的小木屋裡慢慢寫下自己的小故事嗎?會不會大家都只直覺地寫自己的家鄉美食,最後變成一鄉一特產大賞?所幸開展後家鄉研究所的反應完全超、乎、預、期的熱烈,鋒頭甚至完全搶過輪傘草研究所的風采。
但是我們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失落,因為我們自己每天也被每一則小故事感動的眼框泛紅,因為我們很開心藝術與設計產品總是源自於家鄉故事的Kamaro'an辦的活動,竟然可以鼓舞這麼多的大家也一起重新回想自己家鄉美好、平靜又或是激昂的小故事,我們覺得這樣一切的努力就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