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無處不是設計的時候
美國建築師沙利南(Saarinen, 1910-1961)是這樣描述他的設計原則的,「設計一件東西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他最大的周邊狀況:一張房間中的椅子、一間在某棟建築物裡的房間、一棟在某個環境中的房子、一個在某種環境中的城市」。換句話說,當我們在發展設計的時候,或者說,當設計真正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之後,與消費者相關的往往不只是設計本身,消費者所抱持的觀點、價值觀、身處的社會文化脈絡,與消費者使用產品的情境、體驗、印象也都是包含在設計師視野之中的。我們會先縮小焦距,集中注意產品與鄰近環境的關聯,再放大焦距去看與環境相關的更大範圍[1]。
是以Nike這幾年在推出科技與工藝結合之作的的Flyknit系列之外,他們也將設計業務延伸到與跑鞋相關的服務之中,例如紀錄跑步里程的Nike Run App,與鼓勵跑步的人在社群網絡之中激發競爭意識的月跑次數與距離排名。然而這樣的路跑社群拉力與原本沒有跑步習慣的人之間還是彷彿兩位沒有交集的陌生人,例如如果你是一個平常下班後喜歡待在沙發上休息的上班族,你真的會在意自己的朋友每天多跑了多少公里的路嗎?
但是就像廣告行銷學裡面的周邊影響理論一樣,學者曾經分析如果一個消費者會打從心底的接納一個新事物的話,其中一種方式是他對這項事物經過深入的研究與思辨後認為這是適合自己、自己也需要的東西。但是更普遍的消費者接受新主張的方式,並不是由個體主動分析產品的利害關係,畢竟人生與每天的生活之中已經有太多需要投注心力的事情了,人的腦袋與判斷並不可能二十四小時無止盡的深入運轉,而是消費者將這個新東西與一些正面或是負面的線索自動做了連結。例如當他在享用美好的午餐的時候或是在有力人士的介紹下接觸到了這個議題,這些線索暗暗建議了消費者決定該以什麼態度面對它[2]。
這個理論跟Nike近年來運作Nike女子半馬的模式是一樣的。以台灣為例,在馬拉松比賽開始的前幾個月,Nike就會邀請一些形象正面的明星、模特兒或是擁有廣大粉絲群的部落客參加Nike聘請專業的教練所規劃路跑的訓練,大家也都會在社群網路中分享每段時間的練習過程與享受的成果,讓電腦螢幕前的觀眾也開始躍躍欲試覺得「與其用節食來維持身材,結實的身體曲線和挑戰極限的生活態度似乎更美又更陽光」。更迷人的是,在馬拉松活動的當天,當跑者一路享受越跑越久、越跑越遠的成就感,感受身體每一個細胞在代謝的舒爽感時,沿途除了有美麗的河濱風景、補給站、DJ加油音樂台之,在跑者筋疲力盡的邁入最後一公里的拱門時,每一百公尺都安置著讓人莞爾一笑的標語,例如:四點起床,為了什麼?為了,想吃就吃;為了,跑給人追;為了,跑進前段班;為了,我能。
於是有人稱以跑鞋為起始點而延伸出來的App與路跑活動為服務設計,服務設計的興起代表人們的眼光正開始從單純的消費性產品延伸到系統性的服務與複雜的情感生活體驗[3]。在每一個服務設計的企劃案中,設計師往往會繪製出參與者在整個系統中的互動地圖,例如少女在電腦螢幕前接觸到的社群名人、網站、紀錄影片,走進Nike旗艦店裡時在專業人士指導下調整跑步姿勢與解決跑者問題的體驗,跑步時App精準的紀錄你跑過的路徑與公里數提示以及跑完步後輕鬆上傳的頁面,或是進入馬拉松時激勵人心的標語甚至是活動紀念的背心、髮帶與精緻的獎牌,這樣的互動地圖讓設計師能以俯視的角度規劃不同層級之間人與人、人與系統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良好接觸(touchpoints)、互動(interaction)與體驗(experience)[4]。
或者如果我們把鏡頭轉向座落在台北萬華龍山寺旁的靜謐青草巷中,數十年前的青草巷曾經人聲鼎沸又熱鬧。在健保尚未普及的年代,人們在龍山寺的藥師佛前虔心的訴說病痛以求得藥籤,再拿著藥籤去一旁的青草小巷間,請世代家傳的青草藥商家老闆幫忙抓藥。草藥跟一般藥品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是純天然的青草,吃對了就像是養生的食補,吃錯了也無傷大雅,在這樣的前提下龍山寺與青草巷之間的藥籤連繫,也彷彿體現的古早社會中對民間信仰與人情互信的純樸生活。即使家傳的草藥知識與典籍都還深藏在青草巷裡,在西方醫學的進入與健保普及之後青草藥產業依舊在現代科技於文化斷層的夾擊下緩步邁向夕陽產業[5]。
在國科會前瞻計畫與原型計畫的輔助下,我們抱著在十年前興起於歐洲,與今天台灣社會嚮往天然草本與樂活的風潮中,將台灣常民文化中的草藥產業帶回生活之中的願景。在與中醫師、資工團隊與商家訪談的合作下,整理了數十種常用草藥的寒熱屬性、療效知識與食補的食譜,開發了「來一趟青草巷吧」的App。
有人稱整合了人、機、環境之間關係的設計為互動設計,互動設計的領域包括使用者經驗設計[6],例如過去遊客信步走入青草巷時,即使對清新自然的草藥感到興趣,卻也沒辦法確切的掌握那株長的像珊瑚的美麗草藥是什麼?這株草藥又為什麼散發著魚腥味?或是只能直覺聯想到小時候外婆給我們喝的苦澀青草茶。互動設計也探討資訊架構與溝通設計的模式,例如「來一趟青草巷吧」邀請遊客在進入青草巷的時候可以先來做一項你現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的小調查,例如你是不是常常熬夜或是大魚大肉,再順著每個人的需求提供適合的草藥建議。舉例來說,如果你的生活過於油膩的話,可以找一些薄荷與含殼草來消脂潤腸,這時候App的畫面上就會出現含殼草的剪影。而且互動設計更蘊含著使用者介面工程與人機互動的元素,就像如果你能用手機鏡頭在青草巷裡找到含殼草的芳蹤,他就會在自拍相機裡變成你的含殼草鼻子,你可以選擇上傳這個代表你油膩生活的含殼草面相到社群中,或是更重要的,接著App會出現如何將含殼草入菜的食譜與他的草藥知識。這樣的互動體驗讓蘊含著東方智慧的草藥文化與我們今天的生活重新產生了連結,也讓草藥以新的姿態步入樂天敬自然的社會文化之中,是互動設計強調以使用者的角度與觀點出發,為使用者提供更好體驗的一種體現。
這裡我們繼續延續文章起頭的建築師描述在做設計的時候,除了設計本身之外,設計所處的背景與社會環境之中的互動,也同樣都是設計師的視線所關注的重點的論述,將討論的觸角延伸到這幾年間正快速崛起、歐洲多所學校開辦了相關系所的食物設計領域。2014年成立的Design Academy Eindhoven食物設計系系主任,在多篇的訪談中就曾經談到食物設計的目的,當然不是邀請擅長烹飪的設計系學生來設計更美好的享用餐點體驗的系所。他們關心的是正日漸擴張的食物產業鏈,食物在產業中的處理過程與來源取得,或是每一年無數噸廚餘的資源浪費。他們的課程所傳遞的是更廣闊而全方位的視角,食物是農業、生物學、心理學、運輸學、人際關係、動物關係、浪費、健康、培育、自然、科學也是烹飪學。食物是最大的經濟體系而且是深植於每個人的生活之中,關注食物的設計並不是一種潮流或是風氣,而是人們必要的職責[7]。
又或是DAE的創意總監,在訪談中透露雖然學校目前的形象與優勢都是以工藝與被藝廊蒐藏的作品為主,然而他們正打算加強與科技資源的接觸與共創,畢竟過去科技時常是存在於學術研究或是大型機構中的設備儀器,但是隨著我們正走進科技製造隨時出現在生活之中,例如3D列印的世代,獨立的設計師也可以開始為世界做出更多的變化了。這樣的變化甚至代表設計師不用做出實體的產品,如果他將他的概念與模型做成網路上的開放資源,其他人繼續下載來改進、做成更好的東西,那麼原始設計師的特質與精神不也永存於社會與生活之中嗎[8]?
於是設計評論家開始提出了他們批判性的論述,如果設計已經擴張到所有人們能想像到的方向與領域都充滿設計了,設計一詞變成一個容納所有與創意相關領域的大雨傘,每個事情都變成設計,設計存在於世界中的每個角落,但是設計的專業卻又不斷的跟每個領域過度的重疊,那麼是否互動設計和遊戲設計應該回歸進電腦科學裡,服務設計和設計思考應該回去管理科學裡面,設計評論就回到媒體傳播系裡,社會創新設計回到社會學系裡。我們是否應該轉換我們的觀點,將設計視為存在於大家心智中,以人為本的普世價值而非一種專業的領域技術[9]?而且事實上,這也是每個設計學生的焦慮,我們做每一個案子的時候都在各個領域打打醬油,查一些消費文化的文獻做一些市場調查、學一些資工基本的語法好跟他們溝通、讀很多管理科學的文獻好將這些理論應用在設計的企劃裡;而且在今天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可以對設計思考與設計創新侃侃而談,每個人都可以說自己是設計創意家,那設計師到底是什麼?
✦本文作者為Kamaro'an設計師張雲帆 / 歡迎分享連結 /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1] 金宣我著,鄧瑾又、陳冬雪譯,《設計的哲學:關於生活設計的50個提問》,(台北:悅知文化,2015)。
[2] Petty, Richard E., John T. Cacioppo, and David Schumann. "Central and peripheral routes to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volvemen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3, 10.2: 135-146.
[3] Morelli, Nicola. "Developing new product service systems (PSS): methodologies and operational tool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6, 14.17: 1495-1501.
[4] 何舒軒、宋同正,〈綜論服務設計學術研究發展〉,《設計學報》,第十九卷第二期,2014。
[5] 林秀叡,〈草本.場域—萬華青草巷產業地景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位論文,2004,1-160。
[6] 游章雄、黃培華、陳彥如,〈使用者導向之互動設計研究〉,《工業設計》,第三十七卷第二期,161-167。
[7] Fairs, Marcus. "Food Is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 in the World" Says Marije Vogelzang." Dezeen. July 8, 2014. Accessed May 29, 2015. http://www.dezeen.com/2014/07/08/marije-vogelzang-eating-designer-interview-food-course-design-academy-eindhoven/.
[8] Fairs, Marcus. "Design Academy Eindhoven "needs to get a grip on technology"." Dezeen. October 29, 2014. Accessed May 29, 2015. http://www.dezeen.com/2014/10/29/thomas-widdershoven-interview-creative-director-design-academy-eindhoven/.
[9] Verweij, Lucas. "It's only a matter of time before the design bubble bursts." Dezeen. December 26, 2013. Accessed May 29, 2015. http://www.dezeen.com/2013/12/26/opinion-lucas-verweij-design-bubble/ ; Verweij, Lucas. "We are coming to view design more as a mentality than a skill." Dezeen. March 25, 2014. Accessed May 29, 2015. http://www.dezeen.com/2014/03/25/opinion-lucas-verweij-design-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