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的原石基地

文、圖 /Tipus Hafay

印象中小時候巷口街角鄰居的門外會有一些大理石小圓柱、大理石小石片堆疊,家裡的廚房餐桌是蛇紋石的圓桌;茶几是白大理石。長大之後家裡裝潢,地板也都換成花崗岩的。以前去同學家裡,也會看到一兩件石材的傢俱。花蓮的公園內也很常見石雕作品,還有人行道上的街道傢俱、公共空間的指標系統或公車站,也常看見石材的應用。


這些習以為常的石材已經陪伴我們好久。


我問品淨,臺灣石材業超過90%都以進口原石為主,來自義大利、土耳其、巴西、印度、中國、越南等地都是主要來源。臺灣原石則以瑞穗玉里一帶礦區的蛇紋石、和平礦區的和平白大理石為主,臺灣常見的花崗石建材也100%進口,主要來源是從巴西、大陸、印度等地。


他說現在石材業因為需求量減少,工廠已經收掉了很多間了。石材通常都作為建材使用,花崗石多做戶外與大理石多做室內。不過,石材畢竟是天然材質,會因為時間自然產生變化、在使用上也有很多限制,同時隨著坊間現在許多仿石材紋路磁磚、人造石等的出現,天然石材使用量變縮減。不過,追求「天然」的使用者仍大有人在。


原石的整齊排列及自然紋路,讓人目不暇給。

 

花蓮出產的石材有和平礦區的和平白大理石及瑞穗玉里一帶礦區的蛇紋石,用在建材與家用品等。這幾年需求減少所以開採量亦不大。同時礦業法的規定讓開採的成本增加,所以目前仍在開採的礦區不多。

花蓮石材加工廠區域遍佈在花蓮的美崙、光華、北埔等地,有很多不同的工廠分門別類做不同的加工製造,形成了產業聚落。工廠間石材運送在花蓮這幾區的主要道路上也很常見。不同品項的加工的機具都不同,整個產業鍊也很龐大,與品淨聊天的時候才知道石材業分工的複雜。除了建材,有些大理石廠專門設計蛇紋石、白大理石家用品,如桿麵棍、點心盤、餐巾紙架等,外銷到美國,評價都很不錯。

石材業的分工很細,這次採集礦石的大理石廠以進口原石、加工切割原石成為大板的工廠為主,稱為「大剖廠」。在工廠中的大板琳瑯滿目,工廠外的大石塊也很驚人,現在萬坪大的工廠,也是從小小一間小工廠,一點一點累積出來的。從1973年開始經營到現在已經傳承到第三代。進口來自世界各地的大理石,客戶橫跨建設、石材工程、台灣北中南的石材零售倉儲,以室內牆面、地板為主。現在花蓮廠區有超過1000顆原石。

原石的自然肌理經過在地的環境,開始在花蓮長出自己的樣子。

廠區中間集中了許多原石及切割好的石材大板,這裏的天車是我看過最大的了。

每間廠區的石材分類清楚,像是走在石材博物館。

每間廠區內的石材各有特色,這間有一些紋路很有氣勢、豪邁的大板。

土耳其-藍鳳凰

中東-海底世界

石塊的標記跟生命力

工廠外有超大的天車及大石塊整齊堆疊,石塊上面還有紅字標記像是密碼,一問才知道,這些標記是大石塊的入廠編號、噸數重量以及採購的標記,寫在石皮上易於辨識,若售出的話,又會再噴上客人的標記。走進大石塊一看有些洞石邊緣裂縫有小青苔跟蝸牛。這些石頭來自世界各地,落地到花蓮之後,開始這裡的陽光、空氣、雨水及生物們有了互動,也長出不同的樣貌。

工廠外的這塊青玉石像是一個石頭小山,上面的符號隨著紋理留下,每次到大理石廠都想看他幾眼,好奇有沒有被買走。

工廠中間廣場集中的原石上的標記像是身分證

原石隙縫中長出了小植物

碎石區的石塊和蔓生的植物互相依偎

「奧羅拉」經過日曬雨淋比較邊緣圓潤,紋理凹凸不平摸起來很有手感。

偶然會發現大原石旁邊會有小碎石陪伴,有點可愛。

 

工廠外的牆邊有幾顆畸零的中型石塊,已是邊角料,未來有機會成為藝術作品的。還有一些石塊在辦公室外,整齊堆疊像是座椅,這些都是奧羅拉及黃水晶,顏色粉黃色及粉橘色,很適合春夏,看起來很輕盈涼爽的顏色,正等待有一天主人把他們帶回家。

 

排列整齊的長條原石,像公園的座椅,顏色很輕盈但其實很重,中間的隙縫是為了讓堆高機能易於抬起石塊,像是有趣的結構。

 

品淨說,花蓮的石雕藝術家也是他們合作對象,工廠後面的庭院有大樹、也有小棵落羽松,一落一落的紅龍玉石片堆疊、還有一些自然的散落在地面上的碎石塊,有些也陷入土內看起來住在有一段時間,品淨隨手拿起一顆灰白色凹凸不平的石頭,他說這個石頭是他阿嬤那時候才有的,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他也忘記他們的名字,讓我驚喜了一下。庭院裡有大塊蛇紋石,感覺可以坐在石塊上面聊天,玩點小碎石的小創意,把小碎石排在大石塊上,突然間就變成了一個大展台,在這裏渾然天成。

品淨摸摸這區草地上隨處可得的石頭,說:「我有時候都會來這裡撿石頭,有時候會找到很喜歡的造型,撿石頭真的很吃緣分」,我用力點點頭,每個人喜歡的樣子不同,這裡每一顆都長得不一樣。

品淨特別提到,臺灣各地石雕藝術家對這些石塊都很有興趣,有些已經被預訂了,上頭有噴上名字,等待藝術家哪天要來搬回去「揮毫」。花蓮石雕藝術在1995年開始舉辦石雕藝術競賽,10餘年期間,國際石雕藝術家受邀來到花蓮現地創作,也開始漸漸帶動創作者對石材創作的興趣,幾年下來累積了不少作品,在花蓮的北濱、南濱到鹽寮等太平洋旁邊的公園綠地,都會看到這些作品。

有機造型的石塊堆疊起來像是藝術裝置

大板上碎裂的邊角看起來像臺灣的山脈

把世界各地的石頭從載來「K House」吧

在和品淨挑選石材的前期,特別跟他討論到未來「K House」室內空間的色系、家俱材質,以及品淨過去曾在《本地 5.0》採訪報導過Kamaro’an對我們很熟悉,也特別挑選了幾款色系的大板給我們參考,還帶著我們繞了公司內的廠間細細的介紹,摸摸獨特的大板都令人驚喜。


「K House」的大桌是我們特別挑選義大利產的新米黃。而桌上、地上、洗手台上有幾不規則的石塊則是來自墨西哥的紅龍玉、中國大陸的黃水晶與奧羅拉、中東區域的青玉石、土耳其紐約紐約等,都是大板加工製程下的邊角料。品淨提到,近幾年大家喜愛的石材色系為白、灰、淡米色調,所以臺灣礦區的深綠色蛇紋石開採後的銷量也很少了。石材選用的色系風格趨勢是石材廠進原石的關鍵。


紅龍玉裡面包有小石頭,好看得可遇不可求。

中:米、白、灰的大板顯示了當下的建材風格趨勢。

廠房外側的「卡拉拉白」,也是藝術家常用的石材。

「K House」的新米黃來自義大利的小鎮,品淨曾去過義大利的產地,他說:「那裡的山脈都是這種淡黃色、柔和紋路的石礦,小鎮上也都就地取材是這樣的米色建築基調。這個礦很早就開始了,應該有好幾百年歷史了。」。小時候的花蓮也是這樣,有許多隨處可見的蛇紋石、白大理石,但是現在好像沒有以前這麼常見了。

從2022年從3月到7月,春天到夏天,從大板到邊角料,每次跟品淨見面都是不一樣的驚喜,他總是熱忱地跟我們分享他也很喜歡的石材。每次我們來,他都會特地在廠區騎單車環繞招呼介紹,如數家珍的他,好幾次都迫不及待的帶著我們看有趣的石材,每一塊原石、每一片大板都獨一無二,工廠內總類之多,他都不會忘記他們是誰,我們就一起幾乎臉快貼上石材大板上,看各式石板紋路跟浮游生物的結晶,好幾次都同時驚呼「這個很美!太美了!」,想起來還是會很想再多看幾次這些美麗的大板。

土耳其-月光米黃,是從在土耳其深海裡結晶浮游生物在因為幾千萬年前地殼隆起運動到地面上,再帶到台灣。

北埔石材聚落的石驗

品淨自己也跟幾間石材廠的夥伴合作成立了「Babo石驗室」(Babo是北埔的臺語發音),開發設計了產品,希望透過在地區域合作的方式,能開展更多生活相關的產品,來增加石材進入更多人家裡的機會,預計在2022年的高雄文博會展出。

品淨去過的各國礦區,都偏愛使用自己國家當地所產的石材,形塑了在地生活的樣貌。雖然臺灣90%是進口原石,傳統石材廠的減少、用料顏色的差異,也象徵了建材時代的變化與趨勢。這些大大小小的石頭,飄揚過來坐渡輪來到花蓮,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也跟著臺灣的環境而變化,摸摸他們,讓想像力也飄到好遠好遠的礦區吧。

大石塊上的小碎石,是最自由的展台。

即將運送到台北K House的青玉石,邊緣有像鐵鏽的咖啡色是自然的紋理。

小石塊或木條是原石與原石間的最有趣的隙縫了

來自希臘-銀狐,是目前常用的室內牆面材料。

中國大陸-雪山銀狐,邊緣紋理像是水墨畫。

特別感謝:廖品淨

Tipus Haf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