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與重組 _ 採集物件的小故事

文字/ Tipus Hafay
攝影/ Badagaw

物,人與人連結的媒介

在部落中自製的物件,在早期的農耕生活中有其分工。如黃藤,採集區域的危險度高、材料處理時間長,通常會以男性為主(現代已有所改變,也有女性工藝師製作籐器)。


(1)自製:生活中需要的物品!
(2)為家人製:「我要送給我的小孩子,我的後代,給他們紀念」,拿手的藤器,以傳承為主。

觀察到一個現象,關於旅北人的嚮往
擁有一個手作的傳統物件,會成為一種認同感跟榮耀。

2019年疫情嚴重,Ilisin儀式就不用過去常用的鐵桶裝酒,而改用tayhaw盛酒倒酒,唯口徑有點不同,這是部落年齡階級malakacaway的重要決定,而且是他們自己為部落特別製作的)

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看過tayhaw,有一年展覽Roit阿公從倉庫拿出來,部落的藝術家表示想念tayhaw,(現在都被寶特瓶取代了)。

竹杯杯口徑有斜角並使用砂紙使其圓滑,好入口。

自製的材料來自部落周邊的植物

部落70-80歲的長者,都擅用部落周邊的植物來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工具或飲食。

竹杯,則是部落祭祀常會出現的祭杯。是malakacaway每年ilisin舉辦的前一個月,整個階級就會開始製作,這個竹杯要做的數量大概是100個左右。

Malakacaway製作的時候會有一個小技巧,節的位置不會在中間跟底部,這樣倒酒的時才能掌握倒酒的量,可以有所斟酌。

有些部落會製作把手,看用途而定,造型大同小異。

倉庫裡的寶藏到博物館/展覽的館藏品


Roit阿公的倉庫有分區,通常客人訂製的會放在倉庫門前,等待客人來取。也有一些看起來是小模型的藤編小物,是用好的剩材來編制,有時候有重要的客人來找阿公,就會送給對方當作伴手禮。

Safitay跟Atapes的差異在於手把及孔隙,功能也有所不同。

不同世代對於物件的認識也隨著生活的改變慢慢遺失了,我們問阿公那為什麼還要做Safitay跟Atapes呢?他說是展覽要用的。如果沒有看到阿公的倉庫,我們自己也沒有收藏或製作,未來就會是在博物館看到了。想想, Roit阿公製作給子孫的藤器,真的是珍寶!

因地域而生的物件

有一些物件即使同樣在花東,因爲生活場域的不同,發現沒看過物件也會特別驚喜。「採集鑽」是在潮間帶用來取下螺貝類的工具一頭扁、一頭尖勾;「Rakar蝦簍」在港口部落附近的溪裏來補捉魚蝦跟縱谷部落的有些不同;三角網則是用來夜間在太平洋岸上捕撈鰻苗、魚苗的主要工具;生活食材取之太平洋,幾乎每天都會下海的港口青年來說,Roit阿公珍藏的傳統自製的水鏡(蛙鏡)已經很少見了,原來是用竹子做的啊。

部落靠山、靠海又靠溪的自給自足生活,仰賴的是自我生存技術與環境共生的智慧,各地區長出來的物件也都是其順應自然而生產出來的,而細節略有不同又各有奇特。

Cepo’藝術中心收藏的製鹽器具

隨著時代的改變,不復見的「製鹽生活」,是當今很多青年不知道的故事。

在2016年部落在花蓮翰品酒店展出了『Cinaw裝鹽巴的籃子』(右一)為期一個月的展覽,看了展覽介紹才知道,原來港口部落因為生活需求有自製海鹽,以部落自用為主。
製鹽的工序繁複,需要耗費許多時間及人力,能製成的海鹽數量也很有限。

隨著「台塩高級精鹽」在雜貨店販售後,部落就漸漸的不再製鹽了。所以器具也慢慢的不再使用,現在這些藤器都收藏在「cepo’藝術中心」,有專業者進行導覽解說「製鹽的故事及器具的製作及使用」。如果「製鹽」有體驗課程,我們一定會報名參加,還是這些美麗的器具,在生活中有其他使用的可能嗎?

就我們所知,同為阿美族的台東長濱永福部落還有海鹽爺爺在製鹽,還沒有機會去拜訪,不知道跟港口製鹽的生活有什麼異同?

回歸自然,淘汰了也不可惜

擅長使用部落植物製作成幾乎每天都會使用的用具,其實容易耗損也沒關係,因為這些植物在部落周邊隨處可得,需要製作的時間也通常是在農忙之餘。像是karahay(稻田裡遮蓋身體的遮陽蓆)、sikar(夏天鋪在地板上的草蓆),都是夏天常見的物件,以及掃帚皆是在稻田收割之後才會開始製作。而Sakahir(水煮海鮮常用的杓子)所使用的籐皮數量不多,耗損容易可以更新替換,重新編製也不會花太多時間。

重要的是,這些物件即使損壞了也能夠回歸大地自然分解,對部落環境不會造成太多的負擔。

(下圖)由左到右

  1. karahay/sikar 輪傘草

  2. 稻草草鞋

  3. 掃帚 稻草、芒草

  4. Sakahir藤編濾勺

製作不費時、生活用品自己來

製作不費時的用品、又帶一點小聰明的用品,像是利用不要的木片打洞變成的蒸盤;鐵絲隨意折的飛魚掛鉤;檳榔葉鞘折成的食用容器;現在沒人使用竹製的菸斗,都是利用當地現材可快速成型的物件。

對部落長者來說,以物易物及手作DIY已經是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跟我們習慣已金錢交易不太一樣,有時候還是會聽到阿公阿嬤說:「為什麼還要買,自己做就好了!」

 
 
 

無用之用的再利用設計師


我們眼睛掃描在部落生活角落中,又找到了些有趣的物件,放在牆角的蚊香盒,以鐵絲穿洞成架;掛在牆上以玻璃罐、雞精罐做成的煤油燈,是深夜要去海邊捕捉潮間帶生物照明用具;豐濱五金行買得到的鰻苗筒再加上濾網方便伸縮過濾使用;茄止袋由橫式提袋變成加上背繩成為背袋,能更方便行動。

這些在Roit阿公家發現的物件,都是生活中「利用回收再製」創造新的使用功能,在現代來說即是「友善環境、回收再利用」的美德,但對於在早期購買物品不太方便的港口部落來說則是「惜物的態度」,在過去創造生活所需的物件是很基本的手藝啊,部落的長者們自幼的態度仍持續在每一天的生活實踐著。相信可以在部落的另一家看到其他有趣的再利用物件。

 
 
DailyGuest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