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maro'an house
大約是整理空間前再早一些,家裡找了最喜歡的 @ecru.studio 來做。小屋是非常狹長的形狀,本來很困擾,會有很長的走廊,但是 jin 說這樣很美,就做成對稱的穿廊吧,像是博物館,一穿又一穿的,有不同的空間感。
很喜歡穿廊的層次,跟 jin 打個招呼,說工作空間也想這樣做,jin 大方的說沒問題呀,歐洲老房子常常這樣做的,於是 K house 就也擁有了有著流動光線,前後院可以互相打招呼的穿廊了。
—
整理 k house 花了大概四個月,最後空間空蕩蕩的,但是每個結構都有對應的功能,也因為空空的,所以可以容納各種可能。
那時候第一次自己畫空間,該怎麼把樑遮住,漸退的結構要怎麼抓,穿廊的比例,門把的轉折,每個都要塗改好久,還半夜爬起床做模型。
最喜歡的是漸退的窗戶,其實為了遮住樑,把牆往外做,靠近窗框的地方,再漸退回去。畫出這個結構的時候,快要比產品定稿還興奮了。
—
我們自己畫設計稿,再找老朋友 @flaneurpool 的致昕和 dorian 一起做出來,好險致昕比我們還浪漫,傻笑說著枯樹要留著,鏽鐵屋頂要留著,落地窗的弧線要彎彎的,還在工地盧著師傅把舊的石磚拆除後,牆上的痕跡也要留下。
跟 dorian murmur 店裡的牆面,好想要有老建築自然斑駁的感覺「可以的,大約一百年後就達成啦」,他一刀一刀抹出來的 k house 塗料牆,是用台灣的沙子和石頭調出適合這裡風土的塗料,沒有加顏料,是沙石本來的顏色,也會慢慢隨時間老化。
開幕前一天在凌晨道別後,早上來看到已經熬了一夜的 dorian 躺著在幫桌腳上塗料,結果他傻笑說:「別擔心我,你看,我一邊休息一邊工作啊」,就那樣一個人塗完整個房子。
每個創作過程實在都太痛苦了,但最後又美得撫慰人心,dorian 說。
k house 從花蓮運來很多大理石材,做展台,層架也做桌面,光是材料就想了快一個月,從枕木、青磚到最後終於找到的大理石磚,過程中很苦惱,覺得怎麼很單純的事情也要想好久找好久,但完成後常常看著石磚傻笑,非常滿意,想想這樣的自己其實也蠻不錯的。
工作區有一張法國老草編椅,我們有時會輪流在那裡睡午覺,夏天的時候,也會直接把輪傘草席攤開躺上去午休,春去秋來,每個時節的陽光角度灑在草蓆上的角度都不一樣。
外牆上好多青苔和鐵線蕨,屋簷有各色鐵鏽,下雨的時候,後院的牆縫會流出一條小溪,滴滴答答的,我們在屋裡吱吱喳喳編織,畫圖,很平靜。
物欲很低的人,要怎麼每一季做新的物件呢,只能倚賴古老的物件吧,跟著老東西走,想像以前的每個尋常日子生活的樣子,空氣裡的濕度,下雨後草地的味道,很多的想像,漂浮,抽離,然後再慢慢落地,每次設計完稿,都有塵埃落定的感覺。
四月的時候,收到貴重的的禮物,是來自紙魚雜食 @tetsuomi_cafe 的,陳奇祿老師的工作紙卡,紙卡上寫著「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上面貼著織布與傳統服飾的銀鹽相片,圖紋和縫繡的細節在陽光下閃閃發亮著。
紙魚說,在一個人生的轉折點,他每天在大稻埕閒晃,晃著晃著開始對民俗看出意思來,於是展開了收藏的冒險旅途。他說,《民俗臺灣》像是填補了台灣一部份的歷史。而西川滿在限定版次的刊物中大展身手,寺廟的門神版畫現成物,也成為裝幀的一部份。
每個時代,每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凝視小島風土的瞬間,就這樣在紙本裡流傳下來,後來的人們小心翼翼的觸碰著那個時刻留下來的隻字片語,滿心喜悅。
k house 像沙龍一樣,大家眼睛閃閃發亮講著自己的家族故事,在每個時空流轉,有一個剎集合,然後輾轉再繼續流浪。